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今年是法国“城郊骚乱”爆发后的第十个年头,作为“危险郊区”的典型代表,位于巴黎北郊的事发地——塞纳-圣德尼省再次引人瞩目。如今人们眼中的“穆斯林集散地”,一千年前其实曾是货真价实的“皇城”。说塞纳-圣德尼省的历史是一部法国史,毫不夸张。

(2005年10月27日,在克利希苏布瓦城,15岁的Bouna和17岁的Zyed为躲避警察查身份而逃跑,慌乱中,他们进入变电站想躲藏,不幸遭电击身亡,引发震惊世界的城郊骚乱)

小巴黎和大巴黎93省——“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”

奥斯曼风格建筑里的一线时尚品牌店看上去古典大气有韵味,男男女女妆容精致、着装低调且不失华丽、举止行为彬彬有礼,有着说不尽的老派与和谐,这里可能是珠光宝气的旺多姆广场,也可能是巴黎最潮街区马莱区。

火柴盒型的廉租房高楼鳞次栉比,仿佛平地拔起,周边空旷,为数不多的食铺门面上一般都写着 “Halal”(清真)的标识,混迹在这一带的多是移民或其后代,不少女人戴着头巾,少年爱穿连帽运动衣,他们讲法语极特别,像是打冲锋枪,突突突……突突突……铿锵突兀,这里有种中国三四线城市式的荒芜与冲动,这幅场景可能出现在巴黎城郊小镇-位于93省的克利希苏布瓦(Clichy-sous-Bois)或拉古尔纳夫(La Courneuve)。

(这是93省La Courneuve城镇里的“4000户居住区”

俩地儿其实只相距一个小时车程的千米数,却有天壤之别,明显属于两个不同的世界,一个名为巴黎,另一个被人称做“郊区”。

“那地方,会吓死人吧。  一出地铁, 黑压压一片。”
“在那边住过小半年,总结:宁可住富人区的公园长凳,也绝对不住93的公寓。”
“这个乱的是没有上线的。宁可多花几百欧住好点的区,也不要每天被抢和心惊肉跳……”
“为了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,请远离93。”

在巴黎的中国留学党,提到郊区毫不留情,在华人论坛上,他们如此言传身教提醒后来者。

帖子里说的93省是塞纳-圣德尼省(Seine Saint-Denis)的地区代号,位于巴黎北郊,居民以阿拉伯裔的穆斯林居多,是“郊区法国”的代表。

“危险的郊区”93省:“我不是查理”

说塞纳-圣德尼省的历史是一部法国史,毫不夸张。它以法国王室的守护者——生活在公元三世纪的巴黎主教圣德尼命名,当地同名大教堂曾是法国历代君王的寝陵。在法国大革命热血沸腾的岁月里,激动的革命者曾冲进教堂,砸烂石棺,让早已作古的帝王死后也不得安生。

(圣德尼教堂)

法国是出了名的中央集权国家,20世纪时,无论是家境贫寒的外省人北上,还是后来南欧的移民来法国当工人讨生活,都会选择在塞纳-圣德尼省定居,因此这里的居民曾一度推崇共产主义,“红色郊区”变成了它诸多绰号中的一个。再后来阿拉伯国家的移民来到塞纳-圣德尼省安家生子,伊斯兰特有的文化在法国政治版图上特别鲜明,法国在族裔观上,讲究“融合”,痛斥“隔离区”似的同族裔聚居区,加之当地安全问题渐渐被人诟病,塞纳-圣德尼省也随之变成人们眼中的“危险的郊区”——93省。

今年年初《查理周刊》被袭事件发生后,塞纳-圣德尼省一所小学80%的学生拒绝为遇难者进行一分钟默哀,在他们眼里,穆罕默德被画成像,这触犯了禁忌。

在“我是查理”和“捍卫言论自由”的主流论调里,郊区孩子集体表态“我不是查理”,俨然成为一种不和谐的音符。在“伊斯兰国”崛起,各国应对恐怖主义无力的大背景下,郊区穆斯林的一举一动总能触动法国和这个时代的敏感点。

今年年初,93省共有60多名本地青年去叙利亚参加“圣战”,让人唏嘘不已。法国笑星喜欢拿塞纳-圣德尼省开涮,他们调侃说做巴黎地铁13号线(终点是塞纳-圣德尼省)最过瘾,可以直接把你带到叙利亚。人们对这种段子总是乐此不彼,但肆无忌惮的玩笑后面,有时都是些沉重的社会现实。

“庞迪博客”的十年

当然,提到93省,不能不说一下十年前“法国城郊骚乱”,塞纳-圣德尼省算是这场运动的暴风眼。2005年10月27日,在克利希苏布瓦城,15岁的Bouna和17岁的Zyed为躲避警察查身份而逃跑,慌乱中,他们进入变电站想躲藏,不幸遭电击身亡。此后三周内,从93省到全国各地郊区,愤怒的青年走上街头,放火烧车、砸店铺、与警方对峙,全国至少一万辆车在这期间被烧、三百栋建筑物被毁坏、六千人被传讯、一千三百人被监禁,事态之大堪比68年学潮。

(2005年“城郊骚乱”现场)

曾在93省住过的法国华裔影星Frédéric Chau那年27岁,正准备人生的第一次演出。他已想不起演出的具体时段,但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第一次登台那会儿恰逢巴黎骚乱,看来普通法国人对这起事件的集体记忆也十分强烈。

对“庞迪博客”(Le Bondy Blog)的撰稿人Cristel Fabris来说,巴黎骚乱不仅是一个生活的背景,也是她的“舞台”,她当时居住在克利希苏布瓦城旁边的庞迪城(Bondy),提到骚乱的那一阵,Cristel 说:“我住在庞迪南部的高层里,接连三周,警察全副武装开车在城里走动,每天都能听到警车或直升机飞过的声音。白天我们亲眼看到的,在晚上成了电视屏幕里播出的画面。媒体提醒观众警惕,政府讲的的也是停火之类的词,仿佛内战要开始了似的。电视里,法国在燃烧,我觉得这更多像电影里的场景,而不是现实。警车来来回回,警笛刺耳长鸣,城市陷入紧张气氛,我们被占领了。”

“庞迪博客”(Le Bondy Blog)可以说是“郊区骚乱”事件的产物、遗物和纪念物。2005年11月,在瑞士《周刊》做记者的Serge Michel 创建“庞迪博客”,算是一次大胆前卫的互联网创业,后来郊区的年轻博客写手们全权负责网站运行,旨在报道“多族裔的法国”,为敏感郊区代言,它报道过2007年总统大选,因视角独特,与传统大媒体比相比,特别出彩。

经过大起大落,它现已成为一个公益协会,不仅负责协办一档电视节目,也同法国顶级新闻学校办培训班。今年郊区十周年时,“庞迪博客”由彼时的当事者和行动者,忽然之间变成了这十年的见者证,以法国《解放报》社论里的话来讲,“’庞迪博客’的故事是一个法国故事。”,它也是回应人们对93省偏见的最好武器。

(邦迪博客撰稿人)

十周年反思:骚乱还是起义?

10年过后再回头看一下,巴黎在燃烧的画面仍停留在人们脑海里,但越来越多从郊区走出的青年辩解说:“这不是骚乱,而是起义”。如果说克利希苏布瓦城的人们走上街头,打砸抢烧的行为出于就事论事的“泄愤”,当全国郊区青年用暴力表达自己的愤怒,集体反对的其实是政府多年来的移民和融入政策。

历史总是充满了各种吊诡,2005年10月25日,骚乱爆发前两天,时任内政部长的萨科齐曾到93省的一个小镇访察当地警局,200多名青年在他经过的路上破口大骂,乱扔东西,他被惹怒,对着摄影机镜头愤恨地说:“你们受够了吧?你们受够了这群人渣了吧?嗯,那好,我们将把他们除掉。”

骚乱发生后,不出所料,萨科齐对愤怒的郊区青年态度极其强硬,他甚至宣布,要把参与骚乱的外国人驱逐出境,即使这些人在法国属于合法居留。萨特说的,“他人即地狱”,在所有行当中,把这一方法论践行得最透彻的要数政客了。最后数据调查显示,参与骚乱的外国人其实只占总人数的6%,微不足道。

法国研究郊区伊斯兰文化的学者Gille Kepel以塞纳-圣德尼省为”主角“写过一本书便叫《九十三》(Quatre-vingt-treize),文末有一句话总结了“郊区法国”的困境:“法国穆斯林在‘圣战’诱惑和投票选举、清真和互联网之间游移不定,具有多面性,究其实质,是一种未完成的公民意识。”

 

话题:



0

推荐

胡文燕

胡文燕

38篇文章 6年前更新

个人邮箱:florencehuwenyan@gmail.com 知乎专栏:https://zhuanlan.zhihu.com/WhosParis

文章